暨南大学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

马丁:帮助中国培养下一代卓越科学家

2022-03-24

有这样一位跨国学者,从澳洲到中国,矢志不渝追逐有机化学研究事业。在澳洲,他数次主持欢迎中国领导人到澳访问交流,积极推动中澳科技合作;在中国,他入职暨南大学潜心从教,并组建了全新的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悉心为中国药物化学研究走在国际前沿而攻克难关。在他长达40年的导师生涯中已培养博士生81人,其中中国籍博士生15名。

他就是2021年的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马丁·格哈特·班威尔(Martin G. Banwell)。他用三个词形容中国的研究者——有激情、勤奋、专心,他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中国的学生,帮助中国培养下一代卓越科学家。马丁认为,科学是一个无尽的探索领域,未来的机遇正在朝研究者们招手。

(马丁·格哈特·班威尔

潜心钻研药物化学享誉国际

2018年10月,澳大利亚知名的有机化学家、天然产物合成与新药研发领域的著名学者马丁加入暨南大学,担任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的首任院长。这已经是他学术生涯的第五站。

在此之前,马丁先后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科学院工作。马丁长期致力于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他的团队曾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化学研究院规模最大、科研产出最高的团队。迄今,他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主流有机合成化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共计402篇,获批国际发明专利14项。同时,他担任Green Chemistry、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等13种国际学术权威期刊编辑委员会成员。

2004年,马丁当选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2018年因其卓越的科研贡献,被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授予公民最高荣誉澳大利亚官佐勋章。

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和荣誉背后,是马丁对有机化学几十年如一日纯粹的热爱。他和有机化学的故事开始于大学一年级。谈到那时,他用两个“非常好”形容引领自己走入有机化学领域的老师。“大学一年级时候,他们带领我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做实验,这段经历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志趣所在。我喜欢制作东西的感觉,有机化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科。”

(马丁参加2021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仪式,二排右四为马丁)

一家三代与中国结下不解情缘

对于马丁来说,来到中国是一段全新的旅程,但这个契机似乎在很久以前就埋下了种子。

马丁和中国的缘分开始于父亲的影响。他出生于新西兰一个对华友好的家庭,父亲约翰·班威尔(John Banwell)是联合国资深地质学家和新能源开发专家,对中国文化有极大的热情,坚持自学汉语二十多年。上世纪70年代,父亲被派到中国出差,回家的时候给他带了一份礼物——《毛泽东语录》。受父亲影响,马丁自小就极其仰慕中华文化,并对中国充满了好奇。   

2013年由蓝平在暨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的导师陈卫民教授推荐,马丁加入由姚新生院士领衔的教育部《中药创新药物发现与中药现代化》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2014年4月受姚新生院士邀请,马丁首次访问暨南大学,便与这所华侨最高学府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在“111”计划项目支持下,马丁每年均来暨南大学访问交流,并担任暨南大学荣誉教授,在药学院开展相关教学科研工作。2016年马丁成功入选中药学珠江学者讲座教授,自此,他每年均在暨南大学工作三个月,履职期间不遗余力为暨南大学药学学科建设出谋划策,积极参与教育部中药现代化和创新药物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及中药创新药物发现与中药现代化创新引智基地的建设,为“双一流”药学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马丁坦言,真正开始了解中国得益于他曾经的博士生现在的同事蓝平。2013年由蓝平在暨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的导师陈卫民教授推荐,马丁加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姚新生领衔的教育部《中药创新药物发现与中药现代化》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2014年4月受姚新生邀请,马丁首次访问暨南大学,便与这所华侨最高学府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在“111”计划项目支持下,马丁每年均来暨南大学访问交流,并担任暨南大学荣誉教授,在药学院开展相关教学科研工作。

2016年马丁入选中药学珠江学者讲座教授,自此,他每年均在暨南大学工作三个月,履职期间不遗余力为暨南大学药学学科建设出谋划策,积极参与教育部中药现代化和创新药物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及中药创新药物发现与中药现代化创新引智基地的建设,为“双一流”药学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马丁和蓝平在实验室工作)

如今,马丁的大儿子James Banwell也在暨南大学国际学院任教,承担本科生课程的线上教学。一家三代都与中国结下不解情缘。

加盟暨大领衔打造国际化专业研究院

2018年10月,学校在珠海校区成立先进与应用化学合成研究院,马丁担任首任院长,领衔建设国内一流和国际领先的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基础研究与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服务于暨南大学“双一流”药学学科。2020年起,马丁全职加入暨南大学,成为暨大首位全职外籍院士。

研究院还为年轻的科研人员(包括研究生、博士后、海归人才)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培训,并促进他们与美国、欧洲、大洋洲顶尖水平研究人员的交流,与世界范围内的同行、国际国内相关企业、政府决策者建立良性的互动,吸引源源不断的年轻学者加入,为暨大发展新工科提供强有力的化学学科以及未来生物学科的基础,同时成为吸引世界级人才加盟的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马丁的人才磁场效应已经促使研究院引进了多名海内外知名学者,聚集了一批顶尖教授和人才。

马丁的研究版图不仅局限于卓越的学术发现与交流,更扩展到实验室成果的商业转化。美国杜邦公司、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和澳大利亚Biota公司在内的国际化学巨头公司,都与马丁具有广泛的合作关系。每年,马丁都从工业界获得大量的基金资助或者联合申请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工业基金项目,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商业化,创造了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

(马丁参加粤港澳大湾区专家座谈会,右六为马丁)

马丁认为:“和澳大利亚相比,中国更强调商业转化。我所熟悉广东省非常强调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商业成效,实验室成果转化的成果非常突出。”因此在研究时,马丁和同事总是会问这样一个重要、基础的问题——这些实验室结果从商业上说有没有价值。“这些转化的可能性让我觉得非常振奋人心。”

致力搭建中澳深度交流的桥梁

“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两国之间的桥梁,就像我的同事蓝平一样,我深切地抱有这样的期待。”

学术研究是国家间深度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多年来,马丁在中澳友好交流和学术合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曾数次主持、参与欢迎国家领导人到澳访问交流活动。

2010年6月22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出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化学研究院“中澳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时任院长的马丁主持了欢迎仪式,并与习近平副主席一道观看中澳科技联合研究合作图片展。2012年12月1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视察“中澳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马丁作为澳方代表,向其介绍了联合研究中心的发展情况。

(马丁主持的欢迎仪式,前排左三为马丁)

马丁恳切地说:“曾经,中澳两国之间有着广泛的交流,但因为新冠疫情,两国之间的交往少了许多。科学是连接两国关系的绝佳方式,我很期待两国关系再次密切起来,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两国之间交流的桥梁。”

对于学术研究和世界科学的发展来说,国际合作交流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过程。“科学知识就像水,它越过地缘的阻碍,在任何地方流动。学术研究是一个国际化的活动,我们依赖于其他人的研究成果,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判断接下来的研究重点,所以国际化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在多年的学术交流中,马丁对中国的化学研究有很高的评价。在马丁看来,中国拥有“非常有活力的、很有竞争力的、能够激发兴致的”科研环境,中国政府、产业在这个行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世界化学研究领域,中国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也是化学宇宙里的中心。”

(马丁与药学院同事们,右起:张冬梅副院长、马丁、李弘剑书记、王雪菲副书记)

马丁调侃自己,当务之急是学好普通话,在他看来,只有先了解中国、融入中国,才能帮助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新的国际联系和学术联盟。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之际,正在澳洲陪伴家人的马丁义无反顾地赶回中国。空无一人的飞机和街道并没有让他感到恐慌,营业着的超市也让他有一种“有保障的”安全感。“我对中国面对疫情的处置充满信心,中国人知道该如何妥善地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在中国感到很安全,很舒适。”在疫情期间,他从未离开中国,一直专注于工作,期间获批国家级人才工程1 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3人,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39篇,组织多场大型国际会议与高水平学术讲座。

马丁尤其喜欢广州的春天,乘着春风,他可以四处去吃广州的美食——“但是鸡爪除外”,马丁笑着说。繁忙的科研教学之余,他常在各种充满中国风味的地方逗留许久,如在超市挑选了土豆、番茄、牛排等食材,做一顿自制西餐。

马丁说:“我们会一直往前走,完成一些长期的、复杂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有趣的新问题会不断涌现,我们会继续探索。这是一个长期的、永不止歇的探究过程,我充满期待。”